全國服務咨詢熱線:

                15000105423

                article技術文章
                首頁 > 技術文章 > 腫瘤血管生成機制及研究

                腫瘤血管生成機制及研究

                更新時間:2022-05-16      點擊次數(shù):1684

                早在2000年和2011年,Weinberg 和 Hanahan博士提出的腫瘤標志性特征中,其中一個標志性特征即為誘導血管新生。腫瘤血管新生是腫瘤發(fā)生發(fā)展、浸潤與轉移的重要條件。本文將從血管生成概念、腫瘤血管生成的過程、腫瘤微環(huán)境對腫瘤血管生成的調控、腫瘤血管生成的臨床藥物,以及血管生成的13個研究策略進行闡述。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從已有的毛細血管或毛細血管后靜脈發(fā)展而形成新的血管。新生血管的生長和成熟是一個相當復雜和協(xié)調的過程,血管的形成與發(fā)展取決于血管生成促進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動態(tài)平衡(如圖1)。


                圖1.血管生成平衡

                 

                腫瘤血管生成的過程

                腫瘤細胞持續(xù)分裂和增殖,消耗大量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當實體瘤的體積小于2mm3時,可以通過擴散獲得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隨著腫瘤組織的逐漸生長,腫瘤需要形成新的血管來獲取營養(yǎng)和氧氣,以確保腫瘤呈指數(shù)增長(如圖2)。


                圖2.經(jīng)典的血管生成開關

                 

                腫瘤的血管生成起源于腫瘤中已存在的毛細血管或毛細血管后小靜脈。首先,血管周細胞(綠色)脫落,血管擴張;接著內(nèi)皮細胞(紅色)遷移到血管周圍空間,向腫瘤細胞或宿主細胞產(chǎn)生的血管生成刺激方向遷移;然后內(nèi)皮細胞順著血管生成方向增殖,這一過程可能由周細胞引導;內(nèi)皮細胞相互粘附并形成一個管腔,并伴隨著基底膜的形成和周細胞的附著。最后,血管芽會與其他芽融合,建立新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如圖3)。


                圖3.新血管形成過程

                 

                 

                腫瘤微環(huán)境對腫瘤血管生成的調控

                 

                缺氧

                實體腫瘤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高耗氧量、營養(yǎng)缺乏和細胞中代謝物質的積累可能會產(chǎn)生不適合腫瘤細胞生長的缺氧微環(huán)境。在常氧條件下,HIF-1α和HIF-2α被PDH和FIH-1羥基化,并通過蛋白酶體介導的降解來降解。在腫瘤的缺氧環(huán)境中,F(xiàn)IH-1和PHDs的失活不能羥基化HIF-1/HIF-2α,降低HIFα-VHL結合,促進HIFα-HIFβ二聚體進入細胞核,激活血管生成相關基因,并促進腫瘤中的血管生成擬態(tài)(如圖4)。


                圖4.缺氧在腫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血管生成因子

                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多種細胞可以分泌促腫瘤血管生成因子,它們在調節(jié)正常和異常血管生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中VEGF在腫瘤血管生成中起關鍵作用。

                 

                VEGF通過與其受體(VEGF R1-3)結合調節(jié)腫瘤血管生成,激活細胞內(nèi)信號通路(如圖5)。

                ?增殖

                VEGFR可與Grab/Src/Gab1/Shb/PKCγ相互作用,激活RAF/MEK/MAPK和PI3K/AKT信號通路,促進內(nèi)皮細胞的增殖。

                ?遷移和侵襲

                VEGFR可以通過與cdc42、Rho和Rac GTPases結合,激活PI3K/AKT,促進內(nèi)皮細胞的遷移和侵襲。

                ?通透性

                VEGFR可以通過激活NFAT/β-catenin/VE-cadherin和eNOS來增強血管通透性。

                ?血管生成擬態(tài)

                VEGFR可以通過上調EMT相關基因的表達來促進EMT誘導的血管生成擬態(tài)。


                圖5.VEGF/VEGFR信號轉導通路

                 

                細胞因子

                腫瘤細胞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在腫瘤的生長、侵襲和轉移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多種細胞因子在腫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如圖6)。

                圖6.細胞因子對腫瘤血管生成的調控

                非編碼核糖核酸

                腫瘤血管生成不僅受腫瘤微環(huán)境中血管生成因子和細胞因子的調控,還通過非編碼RNA等多種細胞內(nèi)成分進行調控。這些分子可以通過外體或非外體轉運機制進入腫瘤細胞(如圖7)。

                圖7.非編碼RNA在調節(jié)腫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腫瘤血管生成的臨床藥物

                 

                血管生成是腫瘤進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腫瘤生長和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20世紀70年代,F(xiàn)olkman教授提出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依賴于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可作為腫瘤治療的一種治療策略。近年來,靶向促血管生成基因已成為腫瘤治療和預防腫瘤擴展的研究熱點。目前FDA批準的抗血管生成藥物根據(jù)靶點的數(shù)量分為兩類:單靶點抑制劑和多靶點抑制劑。VEGF是抗腫瘤血管生成的重要靶分子(見表1)。


                表1

                 

                血管生成研究策略

                 

                (1)內(nèi)皮細胞遷移試驗

                內(nèi)皮細胞遷移是血管生成的標志之一,也是血管生成級聯(lián)反應的早期步驟之一。

                 

                傷口愈合試驗:細胞培養(yǎng)、傷口愈合試驗是表征細胞遷移活性的基本讀數(shù)之一。血管內(nèi)皮細胞在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至融合,用刀片/移液管在孔的中間形成一個直的間隙。洗滌并去除漂浮的細胞。將細胞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遷移圖像。對細胞遷移的距離進行可視化,并通過image-Pro Plus分析軟件捕獲圖像(如圖8)。

                圖8.采用傷口愈合法檢測HUVECs的遷移情況。

                 

                (2)內(nèi)皮細胞增殖試驗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許多不同的解決細胞增殖的方法。一般來說,這些方法包括細胞數(shù)量的評估、通過摻入標記的核苷酸類似物來檢測DNA合成、DNA含量的測量、增殖標記物的檢測和代謝分析(如圖9)。

                ?細胞計數(shù):自動細胞計數(shù)器或血細胞計數(shù)器

                ?DNA標記:3H-thymidine、BrdU、edu、PI、DAPI、Fucci

                ?增殖標志物:PH3、PCNA、Ki67

                ?代謝分析:MTT測定


                圖9.內(nèi)皮細胞增殖試驗。a.在常規(guī)的96孔板上生長的HUVEC的相位對比度圖像(左)和二值化圖像。b.MTT檢測的例子,顏色強度與細胞數(shù)量相關。c. PI檢測HUVECDNA染色,平板細胞儀測量。d. HUVEC用sunitinib處理后的細胞活力,發(fā)光法測定。

                 

                (3)血管形態(tài)發(fā)生的3D模型

                通過血管發(fā)生或血管生成,血管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需要細胞形成穩(wěn)定的3D管,這一過程涉及這些細胞的分化、遷移、增殖、聚集和重排,形成索,然后形成管腔。綜上所述,這個過程被稱為血管形態(tài)發(fā)生。隨后,EC招募血管周圍的間質細胞(周細胞)來穩(wěn)定這個新形成的網(wǎng)絡,并減少血液灌注時的滲漏。血管形態(tài)發(fā)生的三維分析如圖10所示。

                ?纖維蛋白珠測定

                ?膠原蛋白測定

                ?視網(wǎng)膜外植體測定

                ?血管化的微器官平臺(VMO)


                圖10.血管形態(tài)發(fā)生的三維分析。a. I型膠原蛋白和EC包覆的細胞珠嵌入在3D纖維蛋白凝膠基質中,以測量EC的發(fā)芽和管腔形成。b. 相差顯微鏡觀察EC發(fā)芽和管腔形成。c. EC管的形成可以通過將EC嵌入I型膠原基質中來測量。d.一旦形成,這些管腔可以通過甲苯胺藍染色和亮視野顯微鏡觀察到。e.將出生后小鼠的完整的解剖視網(wǎng)膜包埋在I型膠原-基質膠混合基質中,并在促血管生成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以刺激EC發(fā)芽。f.相差顯微鏡觀察小鼠視網(wǎng)膜血管形態(tài)發(fā)生。g.VMO平臺利用了“小動脈"(高壓)和“小靜脈"(低壓)微流控通道,這些通道通過在介入的組織室內(nèi)通過血管生成形成的活微血管網(wǎng)絡連接。h. 用70kDa的FITC-dextran(綠色)灌注,可以測量形成的微血管系統(tǒng)(EC,紅色)的滲漏。

                 

                (4)主動脈環(huán)試驗

                大鼠或小鼠主動脈外植體在ECM凝膠中時,具有體外發(fā)芽和形成分支微血管的能力(圖11)。該系統(tǒng)中的血管生成是由主動脈釋放的內(nèi)源性生長因子及其在解剖過程中響應損傷時的生長所驅動的。主動脈壁的這種特性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被描述,并導致了主動脈環(huán)檢測的發(fā)展,現(xiàn)在被廣泛用于研究血管生成的基本機制和測試促血管生成或抗血管生成化合物的療效。


                圖11.主動脈環(huán)實驗。a.第6天拍攝的大鼠主動脈無血清膠原凝膠培養(yǎng)(星號)(箭頭標記的微血管)。b.用VEGF(5ng/ml)處理的主動脈培養(yǎng)顯示微血管數(shù)量增加(第6天)。c.主動脈來源的微血管(E)、未閉腔(L)和周圍周細胞(P)的電鏡圖;內(nèi)皮緊密連接用箭頭表示。d.由內(nèi)皮細胞的內(nèi)核和周圍的周細胞組成的微血管的相位對比顯微圖(白色箭頭)。e.NG2免疫過氧化物酶染色突出顯示周細胞。f.主動脈來源的巨噬細胞的免疫熒光圖像;在背景中可見一個植物凝集素IB4標記的內(nèi)皮芽。g.內(nèi)皮細胞(IB4)和周細胞(αSMA)雙染色的微血管共聚焦圖像。

                 

                (5)腫瘤微血管密度及腫瘤中的組織病理學生長模式

                微血管密度(MVD)常被認為是腫瘤血管生成的替代標志物。組織病理學生長模式(HGPs)是根據(jù)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面處的形態(tài)學特征來定義的。

                 

                非血管生成腫瘤的流行及其對抗VEGF治療的耐藥性需要識別一種準確反映這種類型腫瘤生長的生物標志物。HGPs是一個很好的候選生物標志物。用泛內(nèi)皮抗體免疫染色的腫瘤切片上的血管模式和使用標記內(nèi)皮細胞參與新生血管生成的抗體是其他潛在的區(qū)分非血管生成和血管生成腫瘤的組織病理學方法。通過CD31對正常肝(a)組織、結直腸癌肝轉移(b)和(c)組織進行染色,通過不同方法計算微血管密度模式,發(fā)現(xiàn)與血管生成、結締組織增生的肝轉移形成對比,后者顯示的血管熱點數(shù)量明顯高于正常肝組織和非血管生成的肝組織(如圖12)。


                圖12.微血管密度和組織病理學生長模式a.正常肝臟中血管模式的無監(jiān)督空間建模顯示,每個血管輪廓的簇數(shù)量很低。b.具有替代生長模式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血管模式的無監(jiān)督空間建模顯示,每個血管輪廓的簇數(shù)量較低。c.對具有結締組織生長模式的結直腸癌肝轉移中的血管模式的無監(jiān)督空間建模顯示,每個血管輪廓中都有大量的簇。a-c.相同的顏色表示相同的微血管密度模式。d.結締組織生長模式、替代生長模式和正常肝臟的標準化血管物體簇的數(shù)量的Tukey箱形圖。

                 

                (6)腸套疊血管生成試驗

                血管生成是血管的從頭形成,可以跟隨發(fā)芽或非發(fā)芽的過程。一個重要的非發(fā)芽機制是腸套疊(自身生長;也稱為血管分裂)。

                 

                血管鑄造已被廣泛用于三維顯示腸套疊血管生成。該方法是基于創(chuàng)建一個微血管系統(tǒng)的血管復制品。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或PU4ii作為鑄造介質,灌注后幾小時,切除器官,轉移到15%的KOH中2-4周,以溶解組織。洗滌后,鑄件在一系列不斷增加的乙醇濃度中脫水,并在真空干燥器中干燥,并用掃描電鏡檢測(如圖13)。


                圖13.腸套疊血管生成—方法上的挑戰(zhàn)。a.掃描電鏡觀察血管的管腔(星號)的形成。b.對再生斑馬魚鰭血管系統(tǒng)的動態(tài)體內(nèi)觀察顯示了一個新形成的柱(矩形)。c.來自b圖的三維重建模型。d.透射電鏡顯微圖顯示了在超微結構水平上的腔內(nèi)組織柱(b,c中的矩形)。黑色星號表示柱狀細胞的核心,箭頭表示內(nèi)皮細胞(EC)之間的細胞-細胞接觸。

                 

                (7)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c (VEGFC)的體內(nèi)萌芽淋巴管生成實驗及AAV介導的基因轉移

                淋巴系統(tǒng)在體內(nèi)維持組織液穩(wěn)態(tài)、脂質吸收和免疫細胞運輸中起著關鍵作用。指導淋巴細胞生長的最重要的受體信號轉導系統(tǒng)是VEGF-C/VEGFR-3系統(tǒng)。通過轉基因過表達或病毒基因傳遞系統(tǒng)提高VEGF-C的組織濃度會導致淋巴過度生長。研究淋巴管生成的技術有耳海綿試驗和病毒基因傳遞技術(如圖14).


                圖14.體內(nèi)淋巴管和血管的生長。a-c.淋巴管生成的明膠海綿的制備。d-f.AAV的制備和骨骼肌的轉染。

                 

                (8)人內(nèi)皮細胞和周細胞無血清3D共培養(yǎng)

                該分析模型的主要好處和優(yōu)勢在于其高再現(xiàn)性和高重復數(shù),因為它是在半面積96孔板中進行的。周細胞招募到EC管的結果可以通過檢查基底膜沉積(通過免疫熒光染色或透射電子顯微鏡),或通過測量毛細管的寬度和長度來揭示。最后,實時視頻分析可以用于監(jiān)測周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的運動,因為它們在三維基質中與異常招募的周細胞共同組裝形成管狀網(wǎng)絡(如圖15)。


                圖15.人內(nèi)皮細胞-周細胞管與3D膠原基質共組裝的無血清培養(yǎng)體系。120h固定的培養(yǎng)物用CD31、層粘連蛋白(LM)和纖維連接蛋白(FN)的抗體進行免疫染色,并用共聚焦顯微鏡成像或透射電鏡檢查。箭頭表示毛細血管基底膜。L表示管腔,Nuc表示細胞核標記。

                 

                (9)內(nèi)皮細胞共培養(yǎng)球體實驗

                體外2D單層細胞培養(yǎng)及其向臨床環(huán)境的轉化/延伸的研究有其局限性,因為它們不能模擬體內(nèi)環(huán)境中的營養(yǎng)和氧梯度。臨床前3D共培養(yǎng)球體分析有助于細胞內(nèi)/細胞間串擾模擬體內(nèi)血管結構,例如管腔形成和極化,并且在兩種或多種細胞類型具有自然粘附和分層特性的情況下,對于探索這些相互作用特別有價值。

                 

                多細胞三維球狀體可以通過多種方法生成,包括:(1)使用(超)低結合板自發(fā)形成球狀體;(2)“吊墜"技術;(3)懸浮培養(yǎng)(例如,通過旋轉燒瓶或生物反應器);(4)基于支架的模型(例如,水凝膠);(5)磁力懸浮技術。其中自發(fā)球體形成和懸滴法的方法是比較經(jīng)濟有效的(如圖16)。


                圖16.EC共培養(yǎng)球體測定。a.懸滴球狀體生長試驗隨時間的變化的過程概述。在開始共培養(yǎng)之前,腫瘤細胞(綠色)先建立自己的微球狀體,然后在72小時后引入內(nèi)皮細胞(紅色),并在14天內(nèi)監(jiān)測它們的摻入情況。7天后,腫瘤球細胞球狀體可以通過各種技術進行定量和定性評估,如c(熒光)顯微鏡、組織學、功能分析或植入體內(nèi)。

                 

                (10)內(nèi)皮細胞代謝實驗

                大多數(shù)內(nèi)皮細胞會保持數(shù)年的靜息狀態(tài),但在暴露于促血管生成刺激(如VEGF)時,它們可以在健康和疾病狀態(tài)下迅速轉換為增殖和遷移狀態(tài)。在這種轉換的基礎上,是一個受到嚴格調控的代謝網(wǎng)絡,為內(nèi)皮細胞做出相應反應提供必要的能量和構建模塊。目前已建立的監(jiān)測EC代謝活性的方法有:(1)示蹤劑代謝組學,(2)基于放射性示蹤劑的代謝測定,(3)通過海馬XF分析儀測量細胞外酸化率和線粒體呼吸。如圖17。


                圖17.用放射性示蹤劑和海馬XF分析儀測定EC代謝。a.用葡萄糖測量糖酵解通量的示意圖。b.改良糖酵解應力試驗的示意圖。c.改進的海馬細胞線粒體應力試驗示意圖。

                 

                (11)微流控分析

                微流控細胞培養(yǎng)系統(tǒng)的使用改變了我們研究和處理活細胞的方式,許多研究人員利用這些系統(tǒng)來推進和完善我們對血管生成和微血管功能的理解。用于研究血管生成的首端微流控細胞培養(yǎng)模型已經(jīng)成功地結合了血管功能定量分析、體外流動室、微制造技術和3D組織支架的原理。因此,微流控方法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很好地控制化學梯度、流體流動、基質組成和細胞-細胞相互作用水平,所有這些都可以整合起來,為研究血管生成提供生理學相關的背景(如圖18)。


                圖18.分析血管生成的PDMS微流控裝置。

                 

                (12)流式細胞術和細胞分選分析

                癌細胞改變原發(fā)部位的微環(huán)境,有利于腫瘤的生長和擴散。腫瘤微環(huán)境(TME)由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組成。腫瘤血管生成通過提供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血管分泌效應),以及傾向轉移的逃逸途徑,促進局部腫瘤的生長和侵襲。在對腫瘤產(chǎn)生的因子的反應中,被招募的CD11b+髓系細胞向另一種激活狀態(tài)(M2)極化,而不是經(jīng)典的激活狀態(tài)(M1)。M2極化的CD11b+細胞通過釋放生長和運動因子,包括VEGF、FGF、腫瘤壞死因子(TNF)、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和趨化因子,促進腫瘤生長、侵襲、轉移和血管生成。

                 

                傳統(tǒng)上,TME是通過組織切片的免疫組織學染色來分析。雖然組織學技術在渲染組織形態(tài)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它們也有一些相關的局限性:(1)檢測指標有限;(2)染色細胞無法用于進一步分析;(3)對于大量樣本,費時費力;(4)無法對細胞數(shù)量和染色信號強度精確定量。而流式細胞術可以規(guī)避組織染色的局限性。如圖19所示。


                圖19.流式細胞術和細胞分選實驗的代表性流程圖。

                 

                (13)雞胚胎的尿囊絨膜實驗(CAM)

                盡管Rous 和 Murphy在1911報道了雞絨毛尿囊膜(CAM)分析法,以研究哺乳動物腫瘤的異種生長,雞胚胎本身一直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科學研究的目標。由于受精卵很容易獲得,胚胎也很容易可視化,雞胚胎成為實驗生物學家最喜歡的目標。由于這些*的性能,CAM不僅廣泛應用于直接的血管生物學研究,還廣泛應用于生物工程、化妝品檢測、移植生物學、藥物和疫苗開發(fā)、血管閉塞療法或癌癥研究等。雞胚的絨毛膜尿囊膜實驗如圖20所示。


                圖20.雞胚的絨毛膜尿囊膜試驗(CAM)。

                 

                更多血管生成相關實驗,請參考文獻“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giogenesis assays"。
                本文轉載優(yōu)寧維生物

                 

                absin可提供的部分相關產(chǎn)品

                 

                貨號品名
                相關抗體
                abs145422Rabbit Anti-VEGF Receptor2 Monoclonal Antibody
                abs130002Phospho-Akt(Ser473) Rabbit Polyclonal Antibody
                abs131023Phospho-FAK (Tyr397) Rabbit Polyclonal Antibody
                abs131122Phospho-p38 MAPK (Thr180/Tyr182) Rabbit Polyclonal Antibody
                abs130614Phospho-ERK1/2 (Thr202/Tyr204) Rabbit Polyclonal Antibody
                abs128832Rabbit Anti-phospho-ERK1/2 (Thr202 + Tyr204) antibody
                abs139910Phospho-TGF beta Receptor III (Thr842) Rabbit Polyclonal Antibody
                abs153787Rabbit anti-VEGF Receptor 1 Polyclonal Antibody
                abs133068Rabbit anti-VEGFR3 Polyclonal Antibody
                細胞因子
                abs04204Recombinant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B1
                abs04501Recombinant Mous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Receptor Type II/TGFBR2 (C-6His)
                abs04232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
                abs04259Recombinant Mouse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
                abs04086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β/IL-1β
                abs04044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6/IL-6
                abs00810Recombinant Human IL-8, 72a.a./CXCL8
                abs04069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5/IL-25 (C-6His)
                abs04187Recombinant Human VEGF-A/VEGF165
                abs04190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PDGF-BB
                abs04200Recombinant Huma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FGFb (Pro143-Ser288)
                abs04176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abs04720Recombinant Mouse GM-CSF/CSF2
                abs01235Recombinant Human TIMP-2
                細胞增殖檢測試劑盒
                abs50010MTT細胞增殖及細胞毒性檢測試劑盒
                abs50003CCK-8試劑盒
                ELISA檢測試劑盒
                abs510008-96THuman VEGF ELISA Kit
                abs510032-96THuman TGF-beta 1 ELISA Kit
                abs510010-96THuman MMP-9 ELISA Kit

                 

                參考文獻:
                [1]Bergers G , Benjamin L E . Tumorigenesis and the angiogenic switch[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Domenico, Ribatti, Angelo, et al. The role of microenvironment in tumor angiogenesis[J]. Genes & Nutrition, 2008, 3(1):29-34.
                [3]Su D . Up-regulation of MiR-145-5p promotes the growth and migration in LPS-treated HUVECs through inducing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to M2[J]. Journal of Receptor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Research, 2020(3):1-8. 
                [4]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giogenesis assays[J]. Angiogenesis, 2018, 21(3):1-108.


                愛必信(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新浩路58號申江科創(chuàng)園18棟
                郵箱:chenjw@absin.cn
                傳真:
                關注我們
                歡迎您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信息:
                歡迎您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了解更多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黑人粗大xxxxbbbb|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小小的日本三电影免费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 日韩精品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扒开腿狂躁女人爽出白浆| 奇米影视国产精品四色|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噜噜嘿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久久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а√天堂资源中文在线官网| 5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h视频免费在线| 窝窝午夜看片国产精品人体宴| 色播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激情国产AV做激情国产爱| 日韩欧美亚洲每的更新在线| 好大好硬使劲脔我爽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 午夜丰满少妇性开放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91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69|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李莫愁好紧好湿好滑| 孕妇被迫张开腿虐孕|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免费的涩涩视频在线播放|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a毛片免费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